Tag Archives: 病毒

科學家用 AI 模仿病毒蛋白結構,研發新基因治療平台

作者 |發布日期 2025 年 01 月 11 日 0:00 | 分類 AI 人工智慧 , 生物科技 , 醫療科技

最近韓國與 2024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,華盛頓大學大衛‧貝克(David Baker)教授合作,用 AI 模仿病毒外殼蛋白結構,研發出能高效攜帶、運載核酸的藥物平台。除提升基因療法效率,也可望推動次世代疫苗及其他生物醫學創新。論文近日發表於國際知名科學期刊《自然》(Nature)。 繼續閱讀..

哈佛醫學院發現,病毒以類似逃脫策略規避宿主免疫防衛機制

作者 |發布日期 2024 年 10 月 25 日 7:40 | 分類 生物科技 , 醫療科技

新冠、愛滋、流感等病毒都可能致命,令人聞之色變,其實病毒除了影響人類,也能感染植物、黴菌甚至細菌。為了降低病毒「危害」,演化時動物和細菌都有相似病毒「偵測及警報」系統,觸發防禦機制以限制病毒複製擴散。最近哈佛醫學院發現,無論感染動物或細菌病毒,都會以類似策略逃避宿主偵測。 繼續閱讀..

人工智慧來救援:研究指疫情擴散前 AI 就能發揮作用

作者 |發布日期 2024 年 04 月 12 日 8:20 | 分類 AI 人工智慧 , 生物科技 , 醫療科技

斯克里普斯研究所(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)研究團隊開發 AI 預警系統,猶如防疫領域哨兵,時刻監視病毒變化。系統能預測新型冠狀病毒變種出現,這項突破性的進展,讓我們看見 AI 疫情監測的強大潛力,更引發未來疫情防治思考:如何將這項利器用於大流行防範,提升全球衛生應變能力? 繼續閱讀..

科學家發現,人類細胞竟可能由病毒獲取能量

作者 |發布日期 2023 年 11 月 01 日 7:40 | 分類 生物科技 , 醫療科技

病毒在生物學家的眼中,根本是不配稱為生物的存在。因為它們必須依靠其他生物,才得以繁衍後代。因為如此,舉凡動物、植物、黴菌及細菌等,都是它們感染以榨取資源的宿主。而萬物本是相生相剋的,最近有科學家發現,實驗室所培養的人類細胞竟然會吞噬某些種類的病毒,並以此作為能量的來源,真是令人意想不到。 繼續閱讀..

一次辨識 20 種病毒與細菌,多重檢測普及替感冒命名

作者 |發布日期 2023 年 07 月 11 日 13:23 | 分類 醫療科技

疫情結束後有一段時間處於免疫還債期,許多隔絕三年的病毒一次齊發,造成免疫能力較低的人同時感染多種病毒,有些人以為是小感冒卻拖了月餘,幾乎像大病一場。過去醫生也無法辨識是哪種病毒,一致通稱感冒,不斷開抗生素治療。疫情後歸功病毒測試進步,可一次篩查 20 種病毒和細菌,讓醫生更快速準確知道致病原因。 繼續閱讀..

美研發病毒空氣監測器,五分鐘內就知有無活病毒

作者 |發布日期 2023 年 07 月 11 日 11:26 | 分類 材料、設備 , 生物科技 , 醫療科技

新冠疫情催生許多實用技術誕生,將來公共場合可能會有一台病毒監測器,當警報響起,工作人員就可稀釋空氣,降低病毒含量。美國華盛頓大學研究人員結合氣溶膠採樣技術與生物感測器,開發出病毒空氣監測器,短短五分鐘內偵測環境的新冠病毒 (SARS-CoV-2) 量並警告。 繼續閱讀..

病毒不僅影響人體健康,也影響「地球健康」

作者 |發布日期 2023 年 05 月 25 日 7:40 | 分類 環境科學 , 生物科技 , 自然科學

病毒對人體影響有多大?確診過新冠肺炎的人有深刻體會:喉嚨痛如刀割,肌肉、關節痠痛到爆,嗅覺、味覺喪失食不知味……且久久不能痊癒。其實病毒不僅感染人類、動物,也會感染植物、細菌等微生物,並影響新陳代謝及生長,進而影響整個生態系(global ecosystem)平衡,使地球「生病」。 繼續閱讀..

人類適應力有限,研究:暖化讓六成人類疾病更兇猛

作者 |發布日期 2022 年 08 月 10 日 13:17 | 分類 會員專區 , 生物科技 , 自然科學

今年北半球夏天打破多國歷史紀錄,天氣只會愈來愈熱,科學家早警告,氣候異常影響會帶來一連串的適應能力挑戰,最麻煩的可能是疾病。新研究發現,歷史上超過一半的人類傳染病如萊姆病、西尼羅河病毒、漢他病毒、傷寒、愛滋病毒和流感等,將因溫室氣體排放導致的氣候變化而惡化。 繼續閱讀..